成功的公司際遇各有差異,失敗的項目原因卻大體相同。
在創業中,沒錢、沒人、找錯方向、競爭敗北,失去創業精神,每一項都會讓公司處于險境。
從以上幾方面來說,UC早已過了生死存亡的關口。然而從2004年廣州起步,到如今12年的創業歷程中,同樣經歷了找錢、找人、找方向,以及競爭環伺中脫穎而出的過程。
有人以回顧視角看UC創業史,認為其間充滿了幸運,恰好又站在了移動互聯網流量大爆發的趨勢上,壯大至今只是“自然而然”的結果。
但經歷其間者并不完全贊同,雖然趨勢和運氣不可或缺,然而如果沒有看似偶然中的種種必然,UC可能在每一個選擇關口迷失。至少,廣州互聯網創業典型、阿里移動先鋒,阿里大文娛核心旗艦等,都無從談起。
實際上,UC12年的創業史,依然在找錢、找人、找方向和保持創業精神方面趟過了一個又一個坑。
錢:向丁磊借錢發工資
UC是中國創立最早的移動互聯網公司之一,特別是2004年的廣州,圍繞手機創業幾乎是一個全新的事情。
UC的基因一部分來自亞信,后者是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,不過UC的主創員工,則在亞信互聯網基因外又多了幾分“大家庭”式的親密,因為在與總部相隔千里的“亞信廣州辦”,這里的員工以大家庭的方式相處相稱。
2004年,亞信廣州辦的工程師何小鵬和技術男梁捷決定離職創業,最初的創業方向是打造一款手機上的郵箱,但無心插柳柳成蔭,附帶產品移動瀏覽器意外火了。于是這家名為UC優視的公司,開始瞄準移動瀏覽器發力。
然而,意外而至的火爆也讓這家初創公司尷尬了一把,突然增加的流量對服務器是個極大的考驗,新增加的人手也讓公司財務捉襟見肘,創始人何小鵬不得不向當時同在廣州的網易創始人丁磊求救。
2004年,正是丁磊風光無限的時候,這位互聯網新貴,另一個新晉身份是中國首富。丁磊在兩個方面向何小鵬施以援手:一是提供了80萬的借款,二是出借了網易的服務器。
80萬在當時并非一筆小數目,如果以天使投資計,丁磊日后將在UC項目上收獲百倍以上的回報,然而在當時,這單純只是一筆個人借款,這與當時大環境對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看法息息相關。
作為當時互聯網世界里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,丁磊對于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方向的判斷代表了當時不少人的看法。由于在SP分發業務上的進展不順,這位網易創始人并不看好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未來,因此在UC創業缺錢時,丁磊的方式是施以援手慷慨借錢,卻未借機入股。
據UC創始員工回憶,當時公司還在居民樓里創業,除了一開始何小鵬籌集的30萬元,公司再無賬面現金,如果不是何小鵬向丁磊籌借來80萬,公司很可能因為斷炊而關張。
在創業的第一年,UC度過了第一次因財務引起的危機,雖然缺錢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,但卻為另一段因緣際會提供了前提。
人:何小鵬請來俞永福當CEO
借款緩解了財務危機,但公司資金鏈問題并未就此得到解決,靠業務營收還不到時候,最好的辦法是融資發展。
為此,何小鵬和梁捷從廣州奔赴北京,一切進展不錯,項目很快得到了聯想投資副總裁俞永福的認可,并將UC項目提交到了投資委員會的投票桌上,然而在這輪民主決策中,結果并非UC所望。
不過也有意外收獲,在融資過程中,何小鵬和梁捷發現俞永福是不錯的合伙人選,除了興趣相投,何小鵬還認為俞永福在某些方面比兩人都強,能夠實現優勢互補,于是說服俞永福加入UC,任職CEO。
具體何小鵬和梁捷說了什么,俞永福又如何做出的決定,現如今早已不能求得準確記憶,然而在結果上,這成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:何小鵬梁捷有容人之量,俞永福放棄百萬年薪南下創業。
在此之前,抑或至此以后,創業合伙人分崩離析的案例不勝枚舉,甚至對簿公堂斷臂成敵的也不在少數,然而如UC創業合伙人一樣,人至而事業成,事業成而人仍在的,少之又少。
等到UC創業12周年之際,何小鵬在新浪科技的專訪中為此總結了經驗,這位UC總裁坦承了當時的想法:“我覺得我當時的想法非常簡單,就是100的情況下,你獲得的一點點都是很多,如果在零的情況下,有再多也都是輸。這是從純財務數據、游戲的角度來看。第二,我認為人的時間是有限,很多人追求一種控制型的一家公司,這家公司有可能很大、有可能很小,如果真的有機會做到大的公司,一定是有多個不同的人,而且比你強很多的人,大部分人會這樣說,但是一般抓不住,就是憑什么跟你玩,因為他們不會看上,或者他們完全是以控制角度。”
何小鵬還總結道:“所以我覺得,跟你強很多的人一起去共同努力,對于你自己和公司都是巨大的價值。另外,他們不離開,他們一起去拼搏,關鍵在于讓自己不斷學習進步,不被他們拋下。針對自己來說,有兩個事情一定要做對,第一,是要把心態做好,把他們真正的作為創業合作伙伴,去相信他們;第二,很好的溝通,我覺得非常重要。”
實際上,俞永福也在當時用行動回報了何小鵬的惺惺相惜。一方面,他到廣州后迅速表明了安家心態——雖然家和公司距離很近,但還是買了一輛車,讓同事看到自己的決心。另一方面是迅速融入并踐行UC的大家庭文化:公司內直呼其名,不準稱“總”。
工程師Max至今記憶猶新的是,當時自己向剛來的俞永福寫郵件匯報工作,但這封郵件遭到了駁回重寫,俞永福在回信中寫道:不能稱“總”,叫我永福。
后來,當UC建立的“大學五年級”文化成為制度,這位前聯想投資副總裁,才又在名字前加了“班長”,而所有內部的決定,正文往往以“班委會一致決定”開頭,用“班長永福”落款。
方向:砍掉了當時的現金奶牛
此后,何小鵬的容人之量又得到了進一步回報。俞永福加入后,又為UC帶來了日后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兩個人,一個是天使投資人雷軍,他后來還是UC董事長。另一個人是朱順炎,他后來幫助UC在市場營銷上打開局面,現在則成了阿里媽媽總裁。
2006年,投資出身的俞永福加入后,UC融資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,當時因為金山上市后身家數億的雷軍,決定向UC投資200萬元,并且還帶來了合投的資本,共計向UC注資400萬元。
雷軍投資后,給UC的最深遠的建議便是砍掉當時的現金奶牛——B端業務,全面發力C端用戶市場。
實際上,當時的UC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溫飽之憂,通過和運營商合作,一個項目就有幾千萬的收入,但雷軍和俞永福都很堅決,認為這對UC未來而言,不是一個“專注、極致、快”的方向,UC如果希望在用戶服務和商業模式上獲得更大的成功,必須全面發力C端用戶市場。
10年后,何小鵬告訴新浪科技,那一次對他個人而言意義深遠,在創業抉擇的舍與得中,他完成了一次重要轉型。
“那個時候在現實的誘惑,以及曾經的歷史投入下,你想放棄這個事情,真的舍,就是巨大的舍,后來因為舍,也只拿到了一期項目不多的錢。”何小鵬說。
他還認為這考驗到創業者的堅持和敢賭,“我覺得今天能得到一個更大的市場,所以我們一天的收入比當時一年的合同都大。當時的情況是我們覺得雷總的眼光是絕對正確,就做了這樣的調整。所以創業者有時候要堅持,有時候也要敢賭。我當時就賭,我覺得他們講的是對的。2007、2008年我們可能還覺得那個舍可能有點惋惜,但到了2009、2010年就完全不這樣想了,甚至還覺得當時舍得不夠痛快。”
另一個敢賭的案例發生在收購武漢迅彩的決策中,當時進入UC不到一年的俞永福認為公司需要引入迅彩創始人朱順炎,理由是缺乏市場營銷方面的合伙人,但這個決議一開始并未在董事會上獲得通過。后來據公開報道稱,俞永福為此在董事會上拿出自己的股份作為對賭,這才順利引入了朱順炎。
此后的情況證明了俞永福的前瞻性,朱順炎加入后,通過渠道資源置換的方式,實現了UC瀏覽器絕對的市場占有率,而且本身并未花費額外的資金。有趣的是,幾年后雖然那些資源置換的Wap站相繼煙飛灰滅,但UC瀏覽器卻早已通過借橋過路,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。
競爭:騰訊做了你怎么辦?
另一個方向性的選擇來自業務本身,何小鵬將此稱為中期戰役盤,是一個更偏戰役性質的抉擇,但實際起到的影響,卻在整個競爭格局方面發揮了作用。
2008年開始,UC便開始在人和資金都緊張的情況下加緊內核瀏覽器研發,這在當時看來并非必要之舉。首先是市場競爭激烈,而且比拼的是推廣的速度和效率,其次是內核研發需要抽調技術主力且不能立竿見影產生效益。但當時UC管理層認為,如果要真正成為全球性的移動瀏覽器,內核就會成為技術壁壘所在,除了能提升用戶體驗,也是保證公司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式。
然而這種耗費資源和人力的研發等到2010年開始呈現效益,當時以霸道行走江湖的騰訊,開始大力推廣QQ瀏覽器,UC面臨當年創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:你的項目騰訊做了怎么辦?
不過因為提前兩年的研發投入,UC在和巨頭騰訊的交鋒中擁有利刃,內核瀏覽器不僅保證了用戶體驗,也因之留住了用戶,并未在2010年被強勢進擊的騰訊擊敗。
如今,6年之后,何小鵬回憶往事,他講起來早已云淡風輕:“在我們角度看,我們必須既有當時的戰術牌,也有中期的戰役牌,當時的U3就是戰役牌,我們可能要做三年多。大概后來花了一百幾十個人,也是從一個五六個人的團隊,一路漲到一百幾十個人的團隊,去做這個事情。我覺得那一個時候對UC來看我覺得UC很期望成為全球的技術性的公司,就是對外來看是用戶平臺,但是對內來看,一定是技術性的公司。某種角度,我們都認為中國的公司在技術領域是長時間創新的特別少,我們想成這樣一家公司。”
不過在參與了內核瀏覽器研發的工程師Max則看來,與騰訊的競爭也算得上“生死存亡”的關鍵節點,“要不是永福小鵬提前兩年開始布局花大力氣做,你不知道當年多少創業公司被騰訊擊敗倒掉。”
文化:如何傳承創業精神
現在,進入阿里體系后,UC早已度過了時刻關乎生死的時刻,但如何保持創業精神卻成了新問題。
實際上,這個問題包含了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進入阿里體系后UC如何融合并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,另一方面則是怎樣讓UC自身保持初心繼續前行。
有趣的是,阿里巴巴和UC也算相互成就的經典案例。在收購整合UC前,阿里巴巴此前的收購整合并沒有特別成功的經驗,而UC在進入阿里后,則煥發出了新生機,避免了和同期競爭對手一樣后來凋零失落的結局。
從阿里巴巴的角度來說,俞永福曾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專門談到過該話題,他認為收購整合UC,是阿里乃至中國互聯網領域首次對千人規模的公司進行整合,而成功的關鍵則在于如何最大程度保持被收購公司的獨立性,并且讓其企業文化不發生擠壓變形。
“阿里視角來看,首先是被收購公司都不會改名,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文化和習慣在向前發展,至多有了更多的協同和策應,讓他更好發揮所長。”俞永福說。
具體到UC上,并沒有因為進入阿里體系而產生不適應,“大學五年級”的文化仍然在繼續,公司內部仍然直呼其名,甚至家庭日活動還因為規模更大而更熱鬧了,何小鵬依然被每一個員工叫做“小鵬”。
現在,創業12周年之際,UC面前新的目標是移動大數據新媒體平臺,在完成人找信息的任務后,何小鵬認為到了利用大數據幫助“信息找人”的關口。 在采訪當日,UC位于廣州的辦公大樓里,每一層都有隨處可見的行軍床和睡袋,何小鵬對新浪科技透露,正在做一些改變,讓UC更具“敢賭”精神,但具體做法,他表示在兩年后再去談更合適。
這是UC創業至今的又一次重大升級轉型,但比起此前的遇到的挑戰,這一次在阿里的體系里有了更多的矩陣協同效應。何小鵬說進入阿里后感慨最多的是“務虛會”,考慮得更多,考慮得更遠,而“大數據新媒體平臺”的考慮,則始于2014年12月年會的香港游艇上。當時風浪洶涌,這家乘著移動流量紅利起勢的公司感覺到舊風口正在一點點合上,已經到了探索新機會的時候。
這種對于未來和新機會的展望同樣延續到了12周年慶典,在慶祝當天,創始團隊再次聚集到一起,還留下了一張氣勢十足的照片。
新浪科技問何小鵬,那天聚會的主題是談論過去嗎?他回答說不,他們談的都是未來。
感言:
成功的道上,多半是充滿了荊棘和岔道,在這個過程,如果只是一個人在路上,會寸步難行,甚至彷徨和無助。
我們都知道,沒有人天生就是成功者,如果有,那是與生俱來的先天優勢,沒人可以復制的。
對大部分還在路上的創業者,他們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創業合伙人。
合伙人不容易擔當,很多時候,都需要心系大伙,拼死拼活的一起前行,雖然很累,但大家都會很充實,因為這是屬于大家一手構建的平臺。
有時候,合伙人要充當正反角色,因為,人總有彷徨、迷惘時分,總得有人要充當心靈導師,團隊才可以相濡以沫,奮力前進。
最后,感謝一直我們eGoBest團隊合伙人們一直堅持至今,最初,也是我們一次偶然的契機因緣而聚,但未來,愿我們為成功而拼,加油!我親愛的伙伴們。——陳景新